生本教育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主頁
 
交流回顧
網上資源
誠意推薦
聯絡我們
coopedu@netvigator.com

最近更新日期

版權所有,2006 年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吳世慶 :自然 尊重 和諧


近讀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書,我認為有一個思想貫穿始終,那就是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學習主體、追求教育和諧的思想。此略作整理以供商榷。


一、生本教育體系遵循自然規律,回應了兒童發展現狀的呼喚


“學生有自身的自然規律所反映的自然意志。自然意志連主體自己都不能覺察,它就更不屈從於外部壓力了,只要你的做法違背了自然,人的自然就要加以報復,並且表現為一種隱性的長期的過程。譬如,日復一日,突然有一天,兒童徹底地對這門功課厭煩了,而且永遠地成為差生了。這是兒童自然意志的宣示,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事實表明,當社會轉型的時候,兒童心理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是獨立的意識。今天比之於過去,兒童有更強的參與意識了,他們更講究科學民主了,他們服從真理,但不盲從壓力,熱愛著自己作為主人的、自己負責的那樣一種自由學習的狀態。很明顯,兒童這種參與的、獨立的意識,要求生本的教育。可以說,當前學校存在的學生無心向學、無心閱讀、精神疲遝等等,在許多情形下,都是兒童的現實生存狀態對傳統的就範式教育的逆反和批判。


其次是今天兒童的知識比之於過去時代的兒童,要豐富得多、現代得多。現代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兒童接觸新知識的機會大大增加,而且,現代媒體的先進性,使得兒童接收資訊更為快捷,更為廣泛。在他們的既形成的知識面前,我們不僅要考慮我們教者自己的知識是否與之匹配,更要考慮如何利用他們的知識,即利用如此良好的教育資源。


再次,社會對兒童未來所提供的空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經濟需要創新,而創新是民族的靈魂,這就需要從小就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過去我們追求一般的技巧和技能,然而,在機器取代人的相當大部分的精神勞動的時候,這些技巧和技能,變成了無用之物。舉例說,電腦 (器)的出現改變了以往關於運算能力的觀念:現在無須花很多時間去培養學生筆算技能,而需要培養學生另一種能力,即近似計算的思考。現在,利用電腦不僅可以節省計算時間,而且不易出錯,計算本身不再是障礙,學生如能掌握相應的策略就能解決問題。這就從根本上影響到我們的教育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思路。而且,事情要求我們日益從本質的層次上改變人,這就決定了只有更多地依靠學生自己的活動,才能使教育的效能深入到如此複雜和如此內在的人的素質領域。這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生本教育體系尊重學習主體,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本質精神

素質教育是提高人的身心發展水準的教育。它首先是把人看作生命體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目的、過程和結果都同生命發展聯繫起來,這就區別於傳統的那種把兒童視為容器,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線性的,把不完全可控的生命體看成是完全可控的非生命體的教育。那種非生命性的教育,來源於工具傳遞性或技藝傳遞性的原始教育,而隨著人的超工具功能的發展和價值的追求,作為人的生命發展形態的人格建樹和智慧生成,成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向生命回歸,日益成為教育的本質屬性,它同時也表現著所有教育活動的根本意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願、自己的 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分析、觀察、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每個學生又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每個人由於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慧和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獨特性是個體的本質特徵。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而珍惜開發,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地發展。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因此,決不是教師想讓學生怎麼樣,學生就會怎麼樣的。學生既不是教師的四肢,可以由教師隨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師任意捏造。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自己的教導,首先要把學生當作不依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當作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要求和思想認識的規律。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不能強加給學生的。強加,不但加不進去,而且會挫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窒息他們的思想,引起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抵觸或抗拒。


三、生本教育體系追求教育和諧,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規律


“‘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也可以說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的非常好。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要提供給學生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學生時,就可以看到學生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 生本教育體系提供了學生受到的外部壓力與他的內部動力相一致的學習生態。教育是限制與自由的統一。限制有兩種,一種是與學生的內部動力相對立的,相碰撞的,另一種是與他的內部動力相一致的。羅傑斯認為,我們都像任何別的科學家一樣,都會受一種徹底決定論的約束。每一個念頭、情感或行動都是由先行的事態決定的。人的行為的事先決定論,這正是師本教育體系的特點,這同人的發展特徵是相違背的。人只有處於對他開放的世界,才能顯露自我,他的所有的敏感,所有的稟賦才能發揮作用。生本教育體系同樣要給人施加外部的限制和壓力,但這種壓力不在於改變學生內部的選擇力,而在於保證他的內部選擇力更為自由。


新的學習生態,將是一種情感和認知相統一的生態。它實現了人在社會中自我實現的和諧,從而造成了最美好和強烈的情感。有許多“調皮”學生,他們甚至無心向學,對打遊戲機等活動卻十分投入。或許有人認為,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應當十分盡興,樂不思蜀。然而實際上,離開了課堂,離開了正規的學習,就是離開了他們這個時期的主流社會,他們的所為得不到家長、學校和同學的歡心。在所有歡樂之中,這永遠是一個缺陷。產生缺陷的原因是課堂不屑於他們的活動。這樣,他們就處在個人興趣與以課堂為表徵的社會規範要求的對立之中。我們過去總是採取迂回的辦法,不敢觸及核心課程,沒有形成生本的課堂,就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生本教育的課堂,或者整個生本教育體系,則把社會規範的要求和學生的天性同一起來,使得學生樂而忘返的活動,恰好就是社會希望他們的:做班級遊戲,做小課題研究,閱讀,尋找資料,寫自己最喜歡寫的東西,演課堂劇,創作小小說,編謎語,編兒歌,開讀書會,故事會、講演會,進行小競賽、觀察實驗,等等。學習生活如此豐富多彩,而且充滿智慧的力量和人格精神。對課堂進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為兒童自己的課堂,使兒童的生命活動同社會需求統一起來,從而產生活躍的、共生或共振式的學習和教育生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都感到更加精神振奮,更加自由開放,更能夠接受自己和他人,更樂於傾聽新的思想。


在教育實際中,教與學的目標從理論上講其實是一致的、和諧的,然而過去我們關注太多的卻是教與學的矛盾關係。我們應當從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書得到許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