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主頁
 
交流回顧
網上資源
誠意推薦
聯絡我們
coopedu@netvigator.com

最近更新日期

版權所有,2006 年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生本教育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教育走向生本》北京研討會述評

高廣方

2003年01月

 

華南師範大學教科院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隨著《教育走向生本》一書的出版和廣泛流傳,隨著生本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改革實驗的突出成果的展現及傳播,在相當的範圍內獲得極大的認可和推崇。特別是來自教學第一線的校長、老師,認為這是一種真正能把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結合起來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首先,他明確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的倫理觀、“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小立課程,大做功夫”的課程觀等,對學生的學習潛能、對學習的本質、對教學的功能以及對課程的實施原則等,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其次,他提出了一套具有極強操作性的教學實施的方法論原則,比如“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以學定教”等,在教學實驗中已經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為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市教科院於2002年10月份舉辦了“《教育走向生本》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既有來自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專家學者,也有來自教學第一線的中小學校長和老師。會上,大家對生本教育的理念體系和實踐模式都給以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是一本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的理論著作,代表了現代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與會者也就一些理論問題和實踐中的操作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來自實驗學校的老師從切身的感受談到生本實驗給學生、給老師帶來的變化:學生如此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表現出如此令人驚訝、令人驚喜的進步;老師則在學生的成長中感受著生命的魅力和創造的喜悅。郭思樂教授本人參加了會議並發言,對與會者提出的問題做了解答。

筆者結合會議內容和參與生本教育幾年來對生本教育的認識與理解,就幾個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 生本教育理念是現代教育理念的繼承和在本土的發展

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是隨著人本主義思想的發展而發展的,它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對人性的信心,對人潛能無限的認知,更體現了平等意識和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其本質就是通過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良好的成長與發展。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是觀念上進行革新,要改變那種以為兒童是被動的、是無知的觀點。

考察生本教育的思想,可以看到,生本教育理念作為現代教育思想,關注和宏揚的理念是:

  1. 人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教育應充分發揮人的潛能,而不是壓抑人的潛能。
  2. 人具有學習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於順應人的天性,使人在學習中感受成長的喜悅。
  3. 人有發展的需要,人渴望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內在的動力。
  4. 尊重、信任和愛是教育成功的“秘訣”(如果有秘訣的話)。
    生本教育在它與我國教育實際密切結合的過程中,有所超越,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如認為學生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的精神生命是教育教學的優質資源,提出除了“雙基”之外的“悟感”和情感是基礎教育要關注的更重要的基礎,教育要全面依靠學生等等見解,並在真正意義上解決教育的本體和教育實現的主體的問題,把希望寄託在教育的主體被認定和它的能量被發揮的上面,這些見解和觀點都是富有創造性的。

生本教育理念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能結合當前的實際,提出適合於本土的現代教育理念,並在實踐中核對總和發展它。令人欣喜的是,實踐證明,它經得起檢驗。

二、兩個體系的對比:關於師本和生本

  1. 關於師本

    郭思樂教授把傳統教育概括為“師本”這一概念,其基本特徵是:在師生關係中以教師中心,在教學活動中以教特別是以講授為中心,教學內容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以分析訓練為主,評價方式則以考試為主,只看結果忽略過程,甚至只看分數不看人。這種教育還有兩個假設:學生是被動的,必須加緊督促才會學;學生是無知的,必須教才能會。所以我們的教學論幾十年來研究的都是怎樣“教”的問題,而對教育的物件、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的學”——反忽略了。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學生苦學厭學、學習效率低下,教育的備受批評。

    “師本”概念的提出並不是對教師的貶損。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也是傳統教育的受害者。在傳統的體制下,教師教得身心俱疲,教得十分無奈。但老師畢竟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不論什麼樣的教育,落實在具體實施上,都是由老師來完成的。教師雖然不能參與教育的決策,卻完成了教育的過程。所以,給學生以直接影響的是教師,不論他願意不願意,有心或無心,主動或被動,他都是一種教育方式、體制意志的執行者。一切假他之手實現。另外,“師”者,也可以理解為不僅僅指教師而已,廣義上說應該是整個教育者群體,包括教育的管理者、決策者、研究者等,甚至可以包括父母,他們在兒童的成長中、教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師本,從指代性來看,從給學生的直接影響來看,是比較能概括傳統教育本質特徵的一個概念。
  2. 關於生本

    針對傳統“師本”教育的弊端,郭思樂教授提出新型的“生本”教育的模式:在角色關係上,學生是教育過程的中心,教師為學生的“學”提供服務;在教學中以學生的主動學習活動為主,教師給以引導,提出“以學定教”、“先做後學 先會後學”、“先學後教 不教而教”、;在學習的內容上,保持對事物的整體感知、感悟,重在學習興趣的保持、學習方法的掌握和思維的發展;在評價上,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評價、發展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教育的目的在於使每一個孩子都在他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因此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而所有這些都基於這樣的信念:兒童具有學習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愛學習;兒童的潛能無限,只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量是巨大的;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本人,他人無法代替,知識、能力都不是也不可能教會,而是學生個人習得的,因此,只有把學生的學習天性調動起來,使其主動、積極地學習,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本。

    生本教育體系實驗幾年來,無論是城市學校還是農村學校、條件較好的學校還是基礎薄弱的學校,在實施生本教育實驗以後,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不是說每一個學生都發展得一樣好,而是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的熱情,有學習的欲望。在實驗班,見不到厭學的現象。剛入學幾個月的小學生,認識了幾百字以後,就表現出對讀書的熱愛,有的甚至主動寫小日記。這些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都有生動的描述。
  3. 生本教育體系下的教師與學生

    以學生為本是否意味著老師的作用不再重要了呢?

    生本的哲學基礎是以人為本,以師生為本,還學生以“學”的自主性,同時也還教師以“教”的自主性,從而發揮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所以,生本教育實行的是“雙贏”策略,實現的是“雙贏”目標。

    教什麼和怎樣教,都是有規範的,比如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教材為學習內容、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等。但在具體的操作上,教師又可以有個性化的處理方式。如在教什麼的問題上,打破了以往教材、教參至上的觀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整合教材,對教材有所取捨。怎樣教這個問題如今更為老師所關注。新課標、新教材推行以後,如何實現新課標、新教材的目標與任務?這是目前中小學教師面臨的一個嚴峻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生本教育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以前老師思考的是如何教,生本理念下的老師思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教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同樣是教的問題,但思考的起點和方向都不同了。所以不是不要教師的教了,是如何教的問題(更確切地說,是如何使“教”更好地為“學”服務的問題)。由此可見,教師不是不重要,但教師的角色有了新的內涵: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容器,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一個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課堂調控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也是共同學習者。對教師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是教育者。在這樣的教學探索中,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這時,才真正體現了“教學相長”這一古老的法則。

    生本教育喚醒的不僅僅是學生內在的學習激情和潛能,同時也喚醒了教師內在的激情和潛能。生本教育中的教師在充分發揮了“教”的自主性後,從學生出色的表現看到了自己勞動的成果,享受著成功的喜悅,感受生命價值的實現。雖然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因為他們要擺脫舊的思想,探索新的方式。但他們從創造性的勞動中獲得的成功感、成就感足以補償任何的辛勞。實驗班的老師說:讓我再回到以前的那種教學中,我是不願意的。

三、生本教育的實踐價值:

生本教育不僅僅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受到關注,我認為它更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踐性。研討會上,大家對生本教育的實踐價值和它在實踐中所取得的顯著成效給以極高的評價。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生本理念來源於實踐,它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資訊的發達讓我們很容易及時獲得全球範圍內的各種資訊,包括教育理論。國外的教育理論無不是在教育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比如杜威有他的芝加歌實驗學校,羅傑斯有數萬人參與的教學實驗。但我們在翻譯介紹他們的理論時,往往忽略了它們與實踐的關係,而僅僅把它們當作好像是純粹思辯的理論。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理論在我國僅僅限於理論的傳播而很難進入實踐領域的原因之一。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形成的風氣使得理論研究者特別是高校教師對中小學教育相當隔膜,所做的研究局限於從理論到理論,缺乏理論與實踐的交彙。

    郭思樂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是他幾十年理論與實踐工作的思考與總結。但其形成並形成體系,則是在實踐中進行的。迄今這個過程並沒有終結,依然在探索和發展之中。我參與生本實驗幾年來,清楚地看到它的發展脈絡。從一個構想到一個實驗計畫,從理念的規劃到實驗的一步步展開,郭思樂教授不斷思索、探究、創新,最終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其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夠走出看似“高深”的高等學府,走向中小學真實的教育天地中去,把自己的思考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由於有大量的、翔實的實踐的支撐,理論才顯得豐盈、充實,並且既打動了理論的研究者,又打動了中小學的教育實踐者。
  2. 生本理念對實踐有切實的指導作用

    由於生本教育從一開始就樹立了為實踐服務的宗旨,所以它重視操作層面的探索。素質教育提倡了多年,但教育的發展總未能盡如人意,為什麼?抱著傳統的東西捨不得丟,或者是知道應該改革但不知從何改起。生本教育探索了一條實實在在的推行素質教育的路子。以教材為切入點,帶動觀念、方法等的徹底的變革。既給教師指出了一條改革的方向,又給老師留下一個廣闊的空間供其創造與創新。一本理論著作能夠在中小學教師中引起如此大的興趣在中國是不多見的。這既是由於本書深入淺出、事例生動,更因為教師們從中看到了進行教學改革的路子,對他們的教育教學有切實的幫助。
  3. 從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上,生本教育探索著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不能只從理論出發,更要從實踐出發。教育研究的目的在探索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理論研究長期嚴重脫離實踐。中小學教學常常是憑藉經驗的積累,即使有科研的意識,但由於理論素養的局限,或者其他因素的干擾,科研往往流於形式。這樣,本該聯姻的雙方倒擺出老死不相往來的姿態。生本教育實驗給教育研究方法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範例。像這樣深入中小學課堂的研究還是不多見的。郭思樂教授本人以及參與生本實驗課題組的其他老師平均每個星期都會去中小學聽課,與實驗老師討論交流。這樣的研究才是有針對性的研究,才能真正解決中小學的教學實際問題,為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