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主頁
 
交流回顧
網上資源
誠意推薦
聯絡我們
coopedu@netvigator.com

最近更新日期

版權所有,2006 年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拓展學習時空

廣州三元里小學 賴豔

2004.03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最新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大力推進資訊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程指導綱要突破了以往歷次教學改革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同時也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課程要求。教師必須創造性地去使用教材和改善教學方式,並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本人在進行廣東省教科所的“生本”教育實驗中,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 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生本”數學教材安排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與小課題研究作為每一單元知識的感受課。感受課的成功與失敗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認識課中的學習以及熟悉課中的提升。廣東省教科所所長郭思樂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儘早把學習的任務交給學生。” 這與“研究性學生方式”建立的前提——要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不謀而合。所以,教師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與學生平等合作,給學生一個寬鬆、自由的活動空間,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實驗等各種形式且富有個性的自主探究。


1、設計具有使用價值的題目。


  面對有差異性的學生,應當設計適合全體學生參與的題目。不是以“優”代“差”,而是要讓所有學生“活”起來。甚至對“後進生”採取傾斜政策。在設計題目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應用性和科學性,且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設計題目形式的多樣化以吸引學生主動快樂的參與。


如在“乘法認識”之前的感受課——“兩首唐詩的字數比多少(七律與絕句)”。不同層次的學生運用不同的解法計算出相同的結果都是屬於自己的成功。在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快樂心情中進行比較方法的優、劣,學生在交流中很快達成共識:乘法是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又比如,在為認識“釐米、米”,設計的小研究:“測量身高”。這個活動符合二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幾乎每個孩子都想通過自己的操作知道自己和同學的身高。所以,他們是主動的想知道:“用什麼來表示自己的身高?”主動的進行探討“釐米與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2、給學生真正的探究空間和時間。


解放學生的探究自主權和自由度,使學生有屬於自己的時空。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問題成為可能,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不少問題探究過程需要經歷時間長,參與人廣,教師就要能根據實際情況創設屬於學生的探索空間和時間。例如在進行“測量身高”的小研究中,在課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組第一次合作測量的機會,然後進行交流,讓他們自我發現認知不足,教師則把他們的問題呈現出來,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的合作檢測測量的機會,輪換監督,再次交流,改正錯誤,發現結果。課後安排學生回家進行第三次測量的機會:測量爸爸、媽媽等家人的身高,使他們又有了與家長共同學習交流的機會。接著是學生自我選擇估測與實際測量的物品進行活動,給其個性發展于充分的空間。當學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真正參與過程,就真正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二、改變單一的個體學習方式,倡導有效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世界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認為“學習中有兩種東西是最重要的,一是自信心,二是與他們合作”。卡耐基通過自己成功經驗發現了一個重要規律:“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所謂處世技巧和人際關係,就是學會合作。” 民間有一條諺語說“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這些說的都是合作學習的道理。然而,從小我們也聽過“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寓言故事。如何進行小組成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個體與全班之間有效的合作交流, 關係到小課題研究活動的順利開展,認識學習中相互的促進以及單元評研的效果。在具體的操作中,大致程式如下:
1、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是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的前提: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體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如在每一次的交流之前,要求小組成員必須有自己的想法或做法,防止人云亦云,防止用合作學習代替自主學習,個人探究。只有建立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合作研討,才能達成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幫助的目的。


2、確定組內成員分工。選出合作學習小組組長,並定期對組長進行培訓,使組長能很好履行自己職責,小組長是小組的核心人物,相當於老師的助手。在每次活動之前,也要自行安排好各成員承擔哪一部分的工作。如“小小評判員”活動中,誰是表演者、誰是裁判、誰是計分員、誰是記錄者等。


3、規範合作學習流程。合作學習應在個人自學基礎上,先由一個成員彙報對某一章節、某一問題的理解,再由其他成員補充,然後提出每個人在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供全組同學討論。最後對達成的共識以及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準備下階段交流時發表見解,並提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供全班合作研討。教師可指定一個小組發言,由小組長派出一個代表彙報該組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由該小組成員優先補充,其他小組可對該小組發言進行補充或更正,其他小組亦可提出本組未能解決的問題,求得大家幫助,最後教師應歸納學生正確意見,指出不足之外,對學生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應重點點撥、指導或講解,幫助學生弄懂。


4、拓展合作學習的時空。合作學習不僅用於課內合作探究新知、合作練習,還可以用於課後練習(與家長的合作、與好夥伴的共同研究等)以及單元復習總結、考試檢測——即“評研”。評研的操作分為下列幾個步驟:第一,教師出一份單元練習題,讓小組成員先獨立完成;第二,在課堂上互相批改,對小組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組的合作學習;第三,若小組也不能解決,則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組與組之間,全班同學之間的交流學習:“你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什麼問題”。第四,根據剛才的練習題,出一兩題考你想考的同學,進行好朋友的交流學習,要求寫好出題人、做題人,出題人進行批改,然後寫好各自的評語;第五,教師綜合學生的出題,有選擇性的出評研題,全班進行單元檢測或考試。


5、教師適時指導,搞好合作學習。需要教師參與合作學習小組活動,及時掌握小組活動情況,及時給予學生以指導和幫助。教師要經常評價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情況,注意鼓勵學生。如開展小組之間的每天學習與紀律的“紅旗”評比,並對每天的情況進行公開的記錄,根據記錄每月進行“合作小組成員”“最認真傾聽的小組成員”“文明學生”“愛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的賀信發放。以經驗交流會形式,讓各小組交流經驗,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合作學習質量。


對合作學習策略、方法,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積累經驗,不斷提高合作學習水平,防止合作學習走入形式化,不講實效,為了合作而合作,更要防止只滿足於學生合作研討而忽視教師參與和指導等等。與此同時,我們要保證課內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有效的合作交流學習。課外要控制作業量,不佔用學生自習課時間,讓學生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供保證。


三、改變單一的媒體呈現方式,倡導資訊時代的學習方式。


在資訊化學習環境中,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資訊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空,空前地提高了人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學生的學習主要不是依賴教師的講授與課本的學習,而是利用資訊化平臺和數位化資源,通過對資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創造知識、展示知識的方式進行學習。


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數位化學習的方法已經成為資訊時代的學生必然要掌握的學習方式,它是通過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構出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支援真實的情境創設、不受時空限制的資源分享、快速靈活的資訊獲取、豐富多樣的對話模式、打破地區界限的協作交流、以及有利於培養學習者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的實現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全新學習方式——即研究性學習與合作式學習。


目前,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還在發展階段,我校是這一科研課題的實驗學校之一。資訊技術已不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像CAI)應用於課堂,被教師操縱。而是強調要把資訊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資訊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分享等學習環境,讓學生置於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因此,通過資訊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使學生掌握資訊時代的學習方式:
1、全面利用資源進行學習;
2、學會在數位化情境中進行自我發現的學習;
3、學會利用網路通訊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
4、學會利用資訊加工和創作平臺,進行實踐創作學習。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最高的目標乃是有效地改善學習。在資訊技術沒有與課程整合之前,學生的學習仍然進行,並能夠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後,將有效地改善學習,革新傳統的學習觀念,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構築面向未來社會的學習文化。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將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四、 拓展學習時空,豐富學習經歷,從課堂走向大生活。

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離不開陽光和空氣。學生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課堂教學不該由教師主宰,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並引導孩子從課堂走向大生活,以數學的意識,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因為數學不僅僅是書本上板著面孔的枯燥的數學題,數學原本就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力。


如在進行乘法復習課時,我設計課題:“100元買商品計畫”。首先設計調查表格要求學生對不超過10元且是整元數的商品進行調查,並利用調查的資料進行乘法小故事的編寫,預備第二天考其他的同學。然後,在課堂上請學生當小老師,彙報調查報告,進行考考你的活動,(教師有層次的讓考題逐漸加深,從一步計算到兩步計算,甚至三步計算。)接著,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買商品活動,(媒體動畫顯示商品與商品的價格)


100元買商品計畫

商品編號 商品單價 數量 商品價錢 找回
第一人
第二人
第三人
第四人
第五人

得到笑臉的有( )人。
我們提出的問題是:

自評:小組合作( )顆 。
最後,把課堂學習再次延伸到生活中,佈置作業:
100元買商品計畫
商品 商品單價 數量 商品價錢(元)





合計:
剩下( )元
100-( )=( )


這一過程的設計,學生自始至終以極大的興趣,參與到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不知不覺的復習了乘法口訣、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以及四則混合運算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數學知識,也培養了孩子觀察、發現、思考、合作交流和創新等能力。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