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主頁
 
交流回顧
網上資源
誠意推薦
聯絡我們
coopedu@netvigator.com

最近更新日期

版權所有,2006 年
偉達教育交流中心

生本教育體系研究網編者按:這是一篇反映生本教育在高三語文中一年取得喜人成就的文章。至今,生本教育體系在中學,已經取得2001年廣東高考語文“狀元”及(廣東省實驗中學)2002年廣東高考語文“狀元”(茂名實驗中學)的成就,今天我們有聽到了佛山市榮山中學取得比去年高考平均分高出31分的報告,真值得我們高興。

開放式的閱讀課,“教少學多”的關鍵
——佛山市榮山中學高三語文
生本教育“兩增兩減”課改喜結碩果

佛山市榮山中學 王 純

為期一年的(2001年8月—2002年8月)榮山中學高三語文“兩增兩減”課題研究與實踐,通過課題組四位教師及師生的大力配合已告完成。2002屆的高考成績更為這一課題的圓滿結束作了最好的詮釋,我校今年高考語文平均分較之去年提高了31分,達525.6分,首次超佛山大市和城區平均分,名列市區8所普高前茅,高分同學大幅度增多(此屆學生人數基礎與上屆學生相當,且我校高中生源屬城區三流水平)。而且由於語文成績的整體提高,也使我校以三流生源取得了今年高考上省線人數名列市區第二的歷史性豐收。

之所以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大膽地在這屆高三語文教學上實踐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從“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切入,抓住擴大學生閱讀面這一關鍵問題,在高三語文課設立開放式的專門閱讀課,真正實現了“教少學多”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多年的教學改革,高三教學一直為大多數人列為禁區。按部就班,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更是三流生源的我校的常規做法。筆者作為具有從事高三語文十二屆教學經驗的教師,也經常拔劍四顧心茫然,但自從2001年參加廣東省“百千萬工程”佛山名師班的學習,接觸到郭思樂先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後,決心破釜沈舟,在新一屆的高考大膽改革,實施高三語文“兩增兩減”課改實驗。

所謂“兩增兩減”,即增加讀寫,減少繁瑣的語法、課文分析。其中最超常規、獨具特色的做法就是開設閱讀課,從課程改革入手,實現郭思樂先生所說的:“要進行生本教育體系的改革,必須首先對課程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朱熹所說的‘小立課程,大作功夫’,使整個教學過程體現‘教少學多’。”

我們的的具體做法是:

  1. 為 改變過去單一的“精讀細講”的閱讀教學形式,增加開放式的“不講、多讀、多悟”的閱讀課,每周集中兩節語文課設專門的閱讀課。
  2. 學校圖書館為閱讀課提供場地、書籍,並設專門的高三閱讀書架,具體書目由語文教師提供,並經常結合時事熱點向學生推薦新書、好文章。
  3. 為學生在圖書館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及需要,自由地選擇書籍、雜誌、報紙。對學生的閱讀,教師不作硬性的死要求,採取“放羊式”的閱讀。


由於這一寬鬆的、開放式的閱讀,切合了學生徹底放鬆身心的閱讀欣賞、審美心理,因此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推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欲罷不能。當教師提出“高考在即,是否4月份停止閱讀課”這一問題,向學生徵求意見時,竟遭到學生的一致否定,這樣,閱讀課一直開到了六月份。

通過閱讀課的開設,我們也深切地體驗到了教育專家全國特級教師復旦附中黃玉峰老師關於閱讀課的“放羊理論”——讓羊在水草豐美的草地上吃草,有什麼不好呢?的確,相對集中的專用閱讀課,還學生以閱讀的時間與空間,對於整天沈浮於題海中的高三學生來說,由於主客觀原因的制約,無異於為他們的閱讀在夾縫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寧靜的圖書館,還我以讀書的樂趣。”一位學生深有感觸地說。

再次,閱讀課的開設符合新的課程改革需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學習要強調學生自讀自悟,不能用教師喋喋不休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正是新課改的大勢所趨。

而更為顯著的是,學生大量的閱讀,真正達到了“教少學多”的目的。由此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和聯想、想像能力,豐厚的知識、文化、能力的儲備,為語文備考夯實了基礎。“高三語文備考從讀書開始”,此語信然。

第一,閱讀課的開設促進了閱讀教學,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閱讀教學離不開閱讀。2002年高考新題型:詩歌鑒賞與文言文閱讀主觀題的出現,正是紮根於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學生在備考中找不到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當今閱讀教學實踐中,對千篇一律、滿堂灌、滿堂問、串講串問的作品分析式閱讀教學的否定,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為何閱讀教學的效率仍然不高,效果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輕“感知”,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到了高三閱讀更成了一種奢望。只有“積累”了“初讀的感知”,才有可能為品讀、誦讀創造良好的條件。閱讀也就不再成為“教師教得沒底,學生學得茫然,考起閱讀怵然”。高考語文閱讀這一難啃的骨頭也就悄然化解。

第二,閱讀為學生的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擴大了思維的空間。由讀悟寫,由寫悟讀;讀寫互動,融會貫通,讀中領悟方法,昇華思維,促進寫作,實現良性迴圈,是中學生這特定的年齡階段的必由之路。中學生的生活大多是學校、家庭兩點一線,人生經驗不足,閱讀為他們體驗人生打開了一條間接的經驗之門。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閱讀不僅僅可以獲得語文知識、語文技能,而且與人的精神、情感塑造,以及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教育報》2002年7月4日刊登了中國當代最年輕的清華大學博士生李路珂的事實,其三次休學,在父親的指導下在家自學,兩次跳級,15歲時以657分的高分考進清華大學建築系。有人說李路珂是個讀小說讀出來的神童,她自己也說,成才最大的奧秘是廣泛的閱讀。大量的閱讀不僅培養了李路珂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也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在我校閱讀課開設之初,也有人說:放羊式的閱讀,如果學生不讀與語文有關的書,盡看其他學科的書、甚至漫畫,怎麼辦?我們認為,只要把開設閱讀的宗旨——開闊視野,提高閱讀能力,積累素材,提升思維,向學生講清楚,在高三爭分奪秒的緊要關頭,事實也證明,絕大部分同學都能按這一要求去選擇自己的書籍。偶爾一兩次的,一兩人的開小差也在巡視老師的目視下知錯而改。況且每種書籍,各自各精彩,如傳記——榜樣的力量,小說——情感的養分,童話——想像的翅膀,哲學——心靈的眼睛,自然——智慧的源泉。如此廣泛的閱讀,學生按自己的喜好,備考的要求,老師的引導去讀書,不單是提高了閱讀水平,促進了寫作能力,我校2002屆學生高科各科成績均創歷史新高,不能不說與語文閱讀課的開設無關。

當然,開放式的閱讀課老師並非無所作為,其主導作用如前所述,一是向學生提供最佳讀本和熱點文章,二是正面樹立榜樣,推廣好的讀書經驗,如作讀書劄記,寫讀後感,記誦名文佳句。這一正面教育使學生的讀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有望真正實現著名教育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所描述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定的進步。”

得益于高三語文課改的影響,從2002年上期開始,我校其他年級的師生也強烈要求增加閱讀課,並付諸行動;英語科也已在醞釀此項舉措。作為課程改革中的有益嘗試,我們將再接再厲,將這一做法納入校本課程的建設,以期取得更大的豐收。